很久以前,我一直就觉得自己是个挺“全球化”的人。
大学时代就开始学各种外语,早早就进入全球市场,用英语写Profile、Proposal,接世界各个角落的项目,见来自不同国家的客户,…
但直到真正把业务做大,做了更多的高价大单,接触了更多的优质客户,甚至跑到异国他乡接触很多当地人,我才发现,我最早理解的“全球化”,过于肤浅了。
仅仅会用英文交流工作,对不同的文化没有底层的理解,你依然没有足够强大的“全球竞争力”。而当你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足够多的认识,就可以帮助你大大提升拿下高价大单的可能,并获得长期的合作机会。
小F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法国客户,一开始给他的每封邮件,我都力求逻辑清晰、结构完整、精确提问。
结果我收到的回复往往是:“你说的这些点都挺有趣的,我们可以再约一次 语音聊一聊。”
起初我并不理解——为什么不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啊?
我会一些法语,小F对我印象也很好,我们后续也延续了三年多的合作,我也认识、接触了这家公司几乎所有的老板、合伙人和员工,甚至参加了他们的一次团建活动。我发现,对他们而言,合作是共识的延展,并不仅仅是任务的执行;他们更注重对话。跳离文本的框框,更多展示你的趣味性,在小F所处的文化中,远比规规矩矩的文案要重要得多。
一段刻板印象的笑话,掀开了一整个文化世界的地图
在欧洲出差的时候,老P和我说过这样一个笑话,也许你也听过:
如果欧盟是理想的——
法国人当厨师,英国人当警察,德国人负责组织,意大利人是情人。如果欧盟是一场灾难——
英国人当厨师,法国人当警察,德国人是情人,意大利人来组织。
如果文化是一场分工游戏,谁该当领导、谁来做饭?
英国没有什么好吃的,法国人当警察似乎总像是喜剧。
这是段令人会心一笑的文化速写,来自不同的国家,人群的文化性格也是完全不同的。
我在过去20多年的全球自由职业与迷你创业旅程中,确实也遇到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“文化角色画像”——
有时是轻松幽默,有时是沟通障碍,有时则是一种深深的尊重与惊叹。
理解不同的文化,不但能够让你避免尴尬和麻烦,更重要的是,能够帮助你更轻松面对问题,理解对方,并有能力发现和赢得优质的机会。
我所遇见的“国家性格”速写
每一个,都在现实合作中有典型的真实轮廓。
国家 | 典型印象 |
---|---|
美国人 | 自信直接、强调成果导向,推销自我毫不羞涩 |
英国人 | 有礼却疏离,擅长“说一半”,擅长含蓄的“不” |
法国人 | 重视表达风格、文化品味,逻辑常为其次 |
德国人 | 系统思维强,重视规范、计划与精确 |
意大利人 | 情绪丰富,节奏灵活,个人风格鲜明 |
西班牙人 | 节奏慢、注重关系和舒适,常有“mañana(明天)文化” |
日本人 | 含蓄礼貌、追求完美,讲究集体协调与不冒犯 |
韩国人 | 高效率、讲求上下级礼仪,节奏快,重视结果 |
中国人 | 灵活实用、注重关系、擅长在规则中寻找空间 |
泰国人 | 和气为先,避免冲突,重视“面子文化” |
越南人 | 勤奋、年轻化趋势明显,适应力强但较直接 |
印度人 | 注重机会、擅长谈判、信息密度高但节奏跳跃 |
俄罗斯人 | 强烈个性表达,重视实力,情绪表达直接 |
巴西人 | 热情、开放,生活节奏松弛,关系驱动型决策 |
澳大利亚人 | 轻松幽默、实用主义,喜欢效率但不紧绷 |
荷兰人 | 直率到近乎冷酷,讲究效率与透明 |
瑞典人 | 温和、共识导向,倾向避免正面冲突 |
加拿大人 | 尊重多元、态度温和、与美式风格略有区别 |
比利时人 | 多语言文化复杂,注重正式性,偏爱细节清晰 |
丹麦人 | 追求平等、舒适、幸福感,注重生活节奏与设计感 |
这些文化差异,和全球自由职业到底有什么关系?
对于全球的自由职业者来说,是否理解这些文化差异,决定了你是否有足够强大的全球竞争力,能够为你赢得优质的高价大单,并保持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,为你获得自由、高收入、有成就感的生活。
反过来,假如不理解文化差异,你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麻烦和尴尬:
- 当你不知道法国客户为什么总是不断“重新定义需求”的时候,项目总是会无限延期。
- 当你误解了英国客户含蓄的反馈为其实是“赞同”时,你又错过了修正的机会。
- 当你试图用“结果导向”与日本客户沟通时,可能忽略了他们最在意的细节。
- 当你与印度或巴西客户沟通时间表时,你以为的“明天”不一定是他们的“明天”,他们可能习惯了迟到、放鸽子。
文化,绝不只是“有趣”的话题。
事实上,它是我们全球工作的隐性规则,是信任能否建立、项目能否顺利完成,能否拿下高价大单的秘密。
而你是否有观察并理解这种机制的能力,决定了你能否真正成为一个全球竞争力自由职业者。
我们该如何观察文化?
如果要成为高水平的全球自由职业者,破解不同的文化秘密,是获得全球竞争力的关键。
这也是我开辟这个新栏目的原因。
在这个专栏中,我不会提供绝对化的“行为指南”,因为超哥始终承认:
- 每种文化都有复杂的内在层次,刻板印象只是初步参考
- 个体差异始终大于标签,我们观察的是趋势,不是定论
- “观察”不是为了判断谁对谁错,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与表达
我会从过往的真实案例切入,从语言风格、沟通逻辑、价值偏好、时间观念、礼仪底线中,分享我们观察到的一些文化碎片,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启发,帮你逐步建立一套实用的跨文化工作认知体系。
欢迎来到《观察者 Observers》
欢迎来到《观察者》,这是迷你创业者的全球文化洞察笔记。

你不需要变成一位文化学者,但你需要培养识别文化差异、理解文化逻辑、调整表达方式的能力。
在全球接单、打造品牌、建立长期合作的旅途中,这些能力,要比所谓的专业能力、英文能力更重要。
从这里开始,我们一起成为那个能看懂世界、也被世界理解的人。